教学监控与评建工作网

邵阳学院:地方院校育人模式再造

  • 人浏览
  • 更新时间:2019/5/23 17:35:34

产业融合、协同育人

 

产教融合,是指“产”“教”双方在合作主体、合作方式和合作过程三个方面,促进校企双方在信息、文化、资源等各方面实现充分互补融合,共同致力于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科研技术不断更新换代,推动产业的发展,真正实现校企实质、深入、紧密的融合。目前产教融合改革创新存在零碎化、片段化的问题,致使产教融合缺乏向心力,协同资源效益最优化受阻,突破产教融合“最后一公里”任务艰巨。地方院校要坚持以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理念指导全校的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推进深度转型,畅通产教融合路径。

基于专业和产业建构产业学院,是地方院校解决以上问题,转型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新的探索与实践。产业学院是高校与地方政府、企业在教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机制等方面展开深度合作而建立的高水平产教融合实体。比如,邵阳学院已成立智能制造学院、湘窖生态酿酒学院、华立竹木创新设计学院等6个校企合作共建产业学院。学生的职业技能在企业的实习、顶岗中得到了锻炼,为将来的就业增加了“砝码”,学校提升了教育服务社会经济的能力、提升了人才培养能力。

 

应用型人才培养流程再造

 

人才培养的流程再造是对人才培养过程的重新设计和改革,包括人才培养理念的革新、培养目标的重新设计、培养主体的优化和改造、课程和培养机制的改革等。以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的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必然离不开人才培养的流程再造。

践行“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理念,就要坚持以学校为基础、企业为主导、项目为载体、工程技术中心为平台,积极探索“产学对接、校企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开放式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实践中,我们发现,协同育人机制可以体现在6个方面,一是协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二是协同改革专业课程教学,三是协同开展实践教学,四是协同编写特色教材,五是协同参与教学考核评价,六是协同建设实践教学平台。

实践证明,地方院校要创新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学科专业与课程建设一体化模式。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之一是课程。地方院校的专业课程有来自基础学科理论和专业知识的课程模块,也包括来自企业行业组织的实践教学课程模块。它的特点是,上游与基础学科结合,下游与产业组织挂钩。

多元主体协同育人

 

地方院校的产业学院组织制度创新之处是,在坚持教育性定位的前提下,兼具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社会服务和企业孵化等综合功能。它通过整合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等优势资源,在更高层次和水平上促进教学育人、科研育人和社会服务育人有机统一,让企业行业参与办学,改变人才培养主体和教育途径单一的局面,提高教育供给侧质量与效益。实践中,我们总结出了比较系统的产业学院协同育人模式。

■在优质资源导入方面,学校从企业引进先进技术体系、先进生产设备、先进培训模式,以促进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质量。通过产教融合,解决高校发展中资源不足的问题。资源不足是指缺乏反映产业生产前沿性的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前者指既有丰富理论又有高超经验的教学团队及先进培训模式,后者指企业行业组织中的先进技术体系、先进生产设备。

■在校企合作方面,校企共同为高校规划专业发展、开发项目化课程、组建教学科研团队、搭建实践教学平台和创办技术创新机构。

■在实践教学方面,包括基础实验、实训提高、课外创新和工程应用4个层次。

■在学生发展方面,对学生的能力作出明确要求,具体指标是技术服务、技术管理和技术研发3个方面。

■在良性互动方面,实现产业创新发展、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是校企融合、协同育人的根本。

 

用制度保障融合与协同效果

 

地方院校要注重校企协同机制建设,通过制度建设不断完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

一是签订合作协议。与合作企业签订协议,秉承共建、共享、共管、共赢的理念,明确各自权责利,依据协议开展合作。二是成立组织机构。由校企双方成立理事会进行协商管理,负责产业学院建设发展。三是建立治理机制。产业学院出台章程,明确理事会的职能、成员组成、工作内容、成员权责利等。

在完善制度建设的同时,还要坚持持续改进理念,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和运行机制。比如,可以编制人才培养质量问卷、学生学习体验调查问卷等,定期进行抽样调查,及时发现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采取措施改进。